可貴的是,“22條”不僅立足當下,更是著眼長遠,也就是要向改革要紅利,要向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增長。改革是最大的紅利,但是紅利如何變現?“22條”給出的答案,就是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。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和公益性事業項目建設,凡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,全面向民間投資開放,就是要更多地讓市場配置資源;落實和鼓勵市民帶薪休假,就是要做大旅游市場;至於企業創新,也力圖通過完善市場激勵機制來實現。與此同時,收回長期閑置土地,體現政府的行業監管作用;大力建設保障房和推進棚戶區改造,體現政府公共責任;專項補貼新興服務業,以及財政支持創新研發,體現政府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;為企業減負,則體現了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。概而言之,這就是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進一步優化,既更多地讓市場配置資源,又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。如此,才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,獲得經濟增長的長遠動力。
  顯然,“22條”絕不只是應對經濟形勢的一時之計,而是要為成都經濟轉型升級和長遠發展提供對策。有充分涌流的經濟增長點支撐,有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貢獻紅利,必將增強成都各方信心,鼓舞成都繼續穩中求進。  (原標題:緊接01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c00achup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